巴陵戏清代光绪手抄本的文物价值-凯发k8一触即发

凯发k8一触即发-凯发app >文化 >钩沉

巴陵戏清代光绪手抄本的文物价值
时间:2024-05-19 17:01:29 来源:岳阳日报特稿部


□陈湘源

巴陵戏光绪手抄本,是笔者1981年撰写《巴陵戏志》时收集的古旧剧本。这是巴陵戏今存最早的唯一手抄角色单本。这个抄本无论年代、质地、装帧和抄录的内容,都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,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。

光绪抄本长22.5厘米、宽12.8厘米,布面线装。封面为机器纺织的粉红底彩印蓝花麻纱布。封底为农家自织染色红土布,上有“侯王位前”“还红袍壹件”等字迹。内芯为白底蓝色十一行直条格棉帘纸。抄录了25个剧目中的角色单本30个(含带角):《盗木招亲》穆桂英、《桃园结义》张飞妻、《游园比武》少丫鬟、《月下斩貂》貂蝉等。抄本字迹芜杂,良莠不齐,乃为多人抄录。因为旧时代的艺人皆穷苦人家子弟,绝大多数没进过学堂门,只能请人帮忙抄写。

抄本属于何时何人所有呢?因为抄本前面没有署名,所以难以确定抄本的主人。我曾问过代为收集抄本的朋友,他也没有说明出处。关于抄写时间,在抄本倒数第四页《朱砂印》的眉额中间记有五行:“古罗郑贵森 提笔写 草字不光 光绪亲(辛)丑岁 六月廿日又廿捌上午记。”根据字迹排列不规整,笔法歪扭,且错“辛”为“亲”分析,他可能是抄本的主人——一个无钱上学的贫寒子弟,学艺不久,由于好学上进,跟别人习字学了点文化,在请人代抄了这些脚本之后,自己勉强写下了这几行字作为纪念。“古罗”即今汨罗。汨罗清代属湘阴,因春秋时期属罗子国,秦朝在此建罗县,故乡民们习惯称罗子国城遗址附近地区为“古罗”。郑贵森是个什么人呢?笔者求教过的老艺人都不知道,可能是位不太知名的艺人。所幸他注明了具体时间“光绪亲丑岁”。虽说“辛”字错成了“亲”,但比较容易辨识。由此可以认定这个抄本抄写的最后时间在光绪辛丑年,即光绪二十七年(1901)。另外,可以佐证时间的还有第三页《桃园结义》后面注明的“永耀本”字样。永耀是谁?永耀姓徐,是光绪十二年(1886)起科的永和班的跟班学徒,与1956年任教于巴陵戏剧团小演员训练班、时年74岁的胡永发老师同班,乃著名的正旦,《巴陵戏志》中有关于他的记叙。恰好抄本的倒数第三页的眉额右角也记有“永和班”三字。两相印证,这个抄本属于光绪年间是毫无疑问的了。

微信图片_20240519165551.jpg

为什么说它具有文物价值呢?1960年7月12日,文化部、对外贸易部送发关于文物出口鉴定标准的几点意见,在《附:文物出口鉴定参考标准》的第十一条“3.书籍”中明确规定:“(一)包括一切木板印刷手抄的书籍以及批校本书籍,1911年以前的一律不准出口。”这是我国关于文物鉴定的文件,明确指出了年代时限。由此可见,这个1901年以前的手抄本,已经属于文物范畴。那么,它具有哪些文物价值呢?

国家规定,文物必须具有历史价值、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。抄本虽然出自民间百姓之手,前述抄写的较好的字迹,多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。从一个侧面证实当时书法在民间普及较广泛。抄本记录的是戏曲艺术,本身就体现了它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。而抄本装帧所用的布料和本子的纸质,又是研究清代光绪年间布料和纸张的实物材料。

历史价值是文物的第一要素。抄本为清代光绪年间遗留,距今已有114年以上,保存基本完整,从装帧、纸质,到抄录的内容,皆已具备一定的历史价值。一是抄本的纸质和装帧具有历史研究价值。抄本的纸质为常见的棉帘纸,仅比最差的竹帘纸高一个档次,是当时平民百姓常用的本子。装帧的布料,封面布料是印花麻纱,质地稀疏。封底的红土布,则是敬神用过的,因陋就简作了封底,更是物尽其用。通过装帧和纸质的分析,我们可以断定抄本拥有者,是个十分贫困的戏曲艺人,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末贫苦艺人的生活状况。

微信图片_20240519165856.jpg

二是抄录剧目揭示的行当戏路与代角体制。抄本抄录的25个戏(其中一半以上新中国成立后已绝迹于舞台),都是日常上演剧目,证明当时演出剧目丰富。在30个角色的单本中,属于蹻旦本工的角色有16个,应工的小生戏6个与带角2个,共计24个。抄本的主人是个唱蹻旦的艺人,他又为何抄了6个小生角色的单本呢?这是抄本为巴陵戏行当发展和代角体制留下的历史凭证。自清代中叶以来,巴陵戏就当分为生、旦、净三大行,每大行又分为五个小行当。每个小行当负责饰演一个类型的角色,一些主要饰演的角色,称为本工戏;而必需兼演的角色则叫应工戏。因为旧时的江湖班,主要饰演各类角色的演员只有15人,习称十五顶网子,即十五小行,每行一个演员,加上四到八个龙套,总共才23个演员。要演出大型的历史剧,角色众多,人手不够,所以各个行当都要分担一些小角色,特别是旦行,在演出《东周列国》《三国》《隋唐》《杨家将》等大型历史剧时,分担的男角色就更多了。这些约定俗成规定要演的角色,便称为应工戏,学戏的时候,师父都会按规矩传授给徒弟,即使你成了红角台柱,该带的小角色还得带,这个规矩是不能逾越的。

三是抄本记录了巴陵戏的独有剧目和失传已久的传统剧目。在《湖南省传统剧目总表》中,巴陵戏独有剧目共29个。这个抄本又为之增加了一个《征白龙》,即八贤王赵德芳率军大破天门阵之后,直逼辽国国都幽州,原与杨六郎有婚约的河东庄令公之女重阳女,赶来与杨六郎完婚,共灭辽军的故事。这个故事出自《杨家将传》第四十二回。但据抄本考察,戏剧情节与小说的差异较大。据此,抄本又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。

四是抄本既传递了巴陵戏传抄单本常见的抄录规范,又记叙了极具历史价值的演唱提示。首先是常见的抄录规范。巴陵戏传抄的单本,皆以三角形“△”表示唱皮,以两竖或一点一撇表示接着有别人说唱的“界口”(这是从“界”字简写成介衍变而来),以三个斜置的圆圈表示吹奏牌子,将下字斜书表示下场,以两点或“又”字表示重复的字和句等等。这是每个抄本都有的。其次是稍微详细的表演与音乐提示。多以小字斜书一些常见的程式名称于台词之间,说明此处有哪些表演程式。再次是特别细致的表演提示,对演员加深舞台表演记忆,都很有帮助。第四,重复的字和句子的标示,为研究该剧所唱的腔调提供了线索。如《游园比武》中赵艳容的“请将军抬头观看,观花人喜上眉梢”中间既有八点代表四个字重复,点下所书“又”字,则表示整个句子重复。这里,抄本揭示了四平调的两种不同唱法:一种是在句中重复,一种是在句尾重复。巴陵戏四平调的板式较多,可惜有些板式随着剧目失传而消失。此处的记叙,似应唤起巴陵戏人的高度警觉。第五,《打杠子》标明唱“七句半”的地方有两处,说明清代巴陵戏此剧就是唱的这种腔调,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剧目声腔传承的延续性。第六,伴奏乐器的提示。在《赤壁游湖》和《蜈蚣岭》中,各有两处标明“笛子”字样,说明该剧唱腔是以笛子伴奏,为研究巴陵戏的四平调和安庆调这两种腔调与徽调的渊源关系,提供了可贵资料。

光绪抄本是巴陵戏今存唯一的清代剧目单本。虽说只收录了25个剧目的30个角色,但是它却保存了大量的历史信息,为研究巴陵戏的传承发展,提供了可靠的历史资料。


(编辑:黄梅)
网站地图